农历鸡年正月十五前的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古城几位餐饮大伽邀请我去中国第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剧院餐厅西安唐乐宫赴宴,并欣赏由陕西旅游集团倾力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唐宫乐舞《大唐女皇》。在有幸品鉴了制作精美的新款粤菜和地域特色鲜明的“陕西风味宴”后,气势恢宏、典雅华丽的仿唐歌舞,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剧情让记者又一度梦回大唐,叹为观止。
待记者慕名辗转见到这位蓝田乡党时,才发现他的容貌要比实际年龄小上许多。白里透红的面庞,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子,高高的厨师帽、雪白的工作服让这位唐乐宫餐饮“大拿”愈发显得干练而潇洒。三十多年客居西安的矢志求索奋斗,五味人生的忘情烹调,一口地道的乡音却依然无改。使得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十分亲切,可谓是无拘无束。
1966年10月,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华乡张坪村,一个已经拥有一双儿女的教师之家,又一个男孩儿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毅然选择水火相济之道,且在三秦烹饪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烹饪骄子赵西刚。1984年7月,肩负着全家厚望的赵西刚认为,高考虽然落榜,但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无怨无悔的旅行,社会很大,天高地广,自己为啥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当年9月初,适逢蓝田县教育局第二期烹调技术班招生,在家中几代人均无从厨经历的前提下,经过考试,赵家破天荒地有了头一个将要和砧板炒瓢打一辈子交道的后生。 ![]() ![]() 在西安人民大厦学习陕菜烹调技术的一年时间里,赵西刚先后拜王志民、杨海泉和当时全省唯一一名技术状元王公社等名师,下誓苦学。在已获得的烹饪理论知识指导下,几位德高望重、技艺高超的师傅要求他必须先从基本功学起。烹饪原料的选择,配菜的基本原则,火候的掌握运用,从菜品切配、烹饪制作,乃至最后的出菜,每一道菜品至少也要练他个三五十回,直到师傅会心一笑,点头赞许。有时为了掌握好一道菜品的制作技术,他经常会独自一人在厨房钻研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宿舍后还要把当天制作菜肴的心得体会记在笔记本上作为资料备查。与此同时,赵西刚还给自己定下了“七个多”的要求——多看,多问,多学,多想,多练,多记,多背。此后在陕西丈八宾馆见习期间,该宾馆九号楼郑民相师傅又一次指导帮助了这位虚心学习、永不自满的年轻人。
|